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天大: 走好科教兴国路 勇毅迈向新征程
院士专家登上讲台,精彩的报告座无虚席;思政教师骨干“加餐”四场专题备课会,只为第一时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宣讲会、传达会、座谈会传达思想精髓要义;展览演出、主题党日精彩纷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连日来,天津大学全校师生和教职员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北洋广场
掀起学习热潮 让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以来,天津大学第一时间向全校干部师生传达会议精神,迅速制定印发《中共天津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刻认识大会主题、深刻认识主要成果、深刻认识实践成就、深刻认识理论遵循、深刻认识使命任务、深刻认识战略部署、深刻认识重要保障。”精彩的图片、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院士科学家讲思政课首场巡讲报告会上,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勉励同学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天津大学面向全校广大干部师生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专门培训。在教工党支部书记“三强工程”研讨班上,杨贤金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努力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为题作开班报告;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近百次专题学习研讨;校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各院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到所联系的师生党支部领学、导学,开展各级各类宣讲。
“2022年夏天,我结束了在甘肃的支教工作,这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现在作为天津大学学生党史宣讲团团长,我希望能够结合自身经历的‘小切口’,讲述‘大时代’,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红色基因传承好!”管理与经济学部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生田烁说。
学校创新学习形式载体,举办多种“沉浸式”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师生主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还开展“走进大装置 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将党的二十大学习成果转化为奋斗动力。
打造思政“金课” 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说,“在天津大学,我们秉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育人理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为青年学生第一时间解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学生思想之渴。”
“当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如何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与分析,如何在变化中把握本质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瑞婷结合党的二十大的新观点、新提法,细致讲述十年伟大变革、党的中心任务战略安排,认真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来讲述中国外交。《自然辩证法概论》围绕研究生们关注的就业、教育话题用丰富的案例阐释重要论断……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天津大学第一时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集体学习研讨,每门思政课近期都要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人人门门”全覆盖,同时还应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那样融入教学过程始终。
思政课堂之外,天津大学每一个专业都增开了导论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专业课教师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中,帮助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培育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
法学院成立了国家安全与法治研究中心,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展高端学术研讨;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是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老师们将大会报告摘要英译和时政素材融入课堂英文表达练习,既讲授了翻译理论和技巧,又宣讲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化工学院制定“师友计划”实施方案,为四个本科年级的卓越班、领军班学生选聘54位“师友”导师,其中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的有29位,以“大师引领”有力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王鹤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将中华传统文化设计融入课程训练,训练成果获得“互联网+”国赛本科学创意赛道金奖,王鹤说:“快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就要把这些思想精华冒着热气讲、带着温度说,才能深入到学生心里,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落地力求实效 勇攀创新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金东寒指出,“天津大学是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一直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学校正在大力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引领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新工科到底“新”在何处——多学科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课程体系与众不同、教学方式新颖独特……2022年8月,天津大学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开展合作,为国家培养能够解决储能产业“卡脖子”技术的人才。“储能技术”也成为天津大学首批建设的6个校级学科交叉中心之一。在《创业实战训练》课堂上,学生是中心,老师是助教,创业企业家是主讲。学生甚至“足不出校”就能得到天使投资——化工学院博士生李双阳是“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双料金奖获得者,他的“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项目获得由天津大学校友发起的创投基金的融资。
在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建设中,天津大学研制的“无人碾压机”风雨无阻地连续工作;在天宫二号,天津大学研发的“在轨脑—机交互系统”开启了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脑机接口专用芯片、时间复用量子信息纠缠技术、人造胰岛水凝胶外衣、金银纳米抗癌机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认为,天津大学师生始终保持着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深邃思考,并付诸实践。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施工现场是一片红色的海洋,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而装饰起来的“中国红”装点着热火朝天的工地。
在施工现场和大家一起观看直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天津大学教授韩庆华听完报告后激动地说:“我们坚定自信、勇于创新,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将近76000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建设,并攻克多项施工与工艺技术难题。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再写国之重器新辉煌!”